★党的十七届新闻中心网站开通-- ★喜迎党的十七届专题-- ★“2007红色之旅”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迎接十七届地方成就展览-- ★十七届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 >> 龙江新闻 >> 一周新闻 >> 新闻正文
强化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中国.黑龙江之窗网站  2011-12-15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强化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经管系主任   周艳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提出了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我国20116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规定:我国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它不仅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效率,同时也缓解经济周期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机制建立和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如何健全和强化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但关系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秩序的稳定。本文将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有关强化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 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的实现。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从而出现了内部控制环境紊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其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可有可无,尽管有些中小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是内部控制也没有严格执行,仅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流于形式。其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在形式上设置了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了各管理层级的工作职责,但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运行中,内部人为的控制现象严重,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三: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薄弱。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即使规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没有很好地将企业制度与文化、习惯、行为标准很好的结合起来。其四: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企业对于其运行情况的监控几乎全部依赖于外部审计,难以正确的评价各职能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也无法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因而成为“纸上谈兵”。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又一环节,也是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面对风险。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改变,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风险评估机制,许多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不健全,企业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有些企业即便有风险评估委员会,也由于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企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形同虚设,难以保证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三)信息流通不顺畅

信息分成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外部信息有助于企业了解环境,掌握市场抓住机遇。内部信息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实力,掌握企业内部营运状况。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信息流通不顺畅,基本没有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内各阶层和企业外部相关者之间的信息难以及时的沟通,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建立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难如人意。由于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传递存在着障碍,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就很难保证,从而造成了企业提供的信息失真现象。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某些原因操纵信息,制造虚假信息,层层虚报信息,制造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大量泡沫,使管理者失去科学理性决策的依据。

(四)、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是使内部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上,没有规范的授权审批的制度,没有将不相容职务有效分离,还有的企业存在着预算管理不规范,岗位权限不清的现状,因而内控效果不佳。

(五)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出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明确内部监督机构与其他内部机构在内控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机构的程序、方法和要求。为了加强企业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内部控制的监督还依赖与企业自身的日常监督。但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责权限设置不明晰,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层因而可以操纵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结果,这样的企业虽然有内部监督机构,其职能却难以有效发挥。

二、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提高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于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也要求企业员工自觉的内部控制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控现状中,尽管有些中小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没有把内部控制作为一项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很好地执行,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因而中小企业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规范指引,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掌握自身的工作岗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为全面实施内控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合理的组织是内部控制的保障,公司治理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中小企业要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结构,为建立起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控制等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基本组织框架。规范公司决策机构董事会的职责和权限,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加强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将董事会建成真正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机构;保证企业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决议切实贯彻实施;积极的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使全体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要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保证其有足够的独立性,使监事会成员行使其监督职能中,对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渠道及时制止和防范,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明确各级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的职责和范围,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修养和价值观,既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补充,又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培养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团队,一方面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有利于内部控制得到良好执行。所以企业要创造一种适合本企业实际、健康向上尤其是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逐步培养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同感,建立起员工与企业之间互相信任、互相依存的关系,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将这种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标准、制度、规范等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内部控制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而不是压力。

(四)、建立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管理的动机,主要是追求长期的利润,在不断的竞争中,必然面临风险,风险处理不当,必将造成企业经营的失败。因而进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中小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进行适当的风险识别,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进行必要的风险应对,使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机率,减少风险企业对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威胁,使风险造成损失的最小化。

(五)、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要素,也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的一部分。 任何控制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对信息利用和处理基础之上的,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因而中小企业应当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建立起各种信息沟通渠道,包括内部渠道、外部渠道、向上的渠道、向下的渠道和横向的渠道,以保证信息的搜集、储存、加工、输出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的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提供信息,使之组成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网络来满足经营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六)、完善内部控制活动

相关主题
·中国海外回流文玩首次来黑龙江交流展出
·强化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淡墨凝魂黑土情
·率真知性 大器晚成
·八旬老人挥毫泼墨迎八·一
·中国黑龙江之窗网站正在建设中!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有评论查看评论
姓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