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城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都市圈、建设卫星城的发展进程中,做好人才文章,结合地区实际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区域城乡人才互动,发挥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加速器作用,从而使双城市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双城市位居黑龙江全省十强县前列并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
着眼招商引资,培养一支外向型的经济人才队伍
双城市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双城市在打造经济强市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才工作做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找到了一条“用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带进项目”的引才用才新路子,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双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截止2004年底实现126亿元;财政总收入迅猛提升,连续两年奶类产品位居全国第一位,被评为年度之星。目前,双城市拥有各级各类人才总量为27114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为587人,占高层次人才总数的34.2%。
在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双城市还着力培养和打造了一支“懂经济,会谈判,能招商”的外向型经济人才队伍,用以满足专业招商引资工作的需要。他们坚持做到“五步走”:①根据招商引资实践要求,明确外向型人才的具体标准;②立足现有人才资源,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和组织考核与公开招聘相结合方式,确定培养人选;③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对选定的培养对象,先到基层挂职,后到院校学习,再到发达地区锻炼;④根据学习锻炼情况,选拔出优秀干部充实到全市经济管理部门,让干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锻炼提高;⑤任职后,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几年来,双城市先后选调出100余名年轻干部赴浙江、江苏、四川等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和挂职引联,通过在先进地区的耳濡目染和实践锻炼,拓宽了干部思路,增长了才干。然后通过公开竞聘方式优中拨强,到开发区和招商局担任正副局长。对挂职引联的干部,双城市委评选了一批招商引资功臣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极大地激励了全市广大干部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
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通过项目带进人才
双城市把招才引智工作同招商引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既引资又引智,既节约了引才的成本,又提高了引才的效率。市里先后投资45亿元,建造了工业开发区、农业生态园区、流通商贸区、牧业发展区;投资1亿多元,为台湾旺旺、杭州娃哈哈、山东万杰等外来人才建设了场房,建造了办公楼和实验室。市政府还设立了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全市几年来先后共拿出300多万元,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并记入市志。这些举措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尊才、爱才、重才已成为双城市的时尚,使得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级人才随项目带进双城来,扎根双城建功立业。
打开视野,用活用好域外高层次人才
双城市委本着“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科学人才观、用人观,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使更多的域外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市里先后聘请美国、香港的专家以及广州、深圳、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十几位县长出任该市的经济顾问,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双城市还先后聘请了丹麦、荷兰、德国的教授博士担任全市畜牧业发展高级技术顾问,重点研究科学繁育奶牛、防治诊疗、黄贮饲料和植物保护等科研课题。2005年,双城市与国家农业部、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联合实施了“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积极培育适合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人才达2万人次。
适应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和使用本地各类专业人才
双城市积极为本地各类专业人才搭建平台,使其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得以合理配置和使用。双城市打破畜牧局的职能分工,建立了繁育、防疫诊疗、饲草饲料、科技服务、安全保障和畜禽进口六大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都配备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同时在乡镇成立畜牧综合服务站,各村成立畜牧服务室,做到每个乡镇都有一名畜牧师,每个村都有一名技术员,每个养殖户都有一个明白人,从而使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兴乡农民吴坚创办了丰禾玉米研究所,培育出高产玉米杂交品种丰禾10号,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的研制过程中,双城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帮助他联系黑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进行攻关,市里还无偿提供科研经费3万多元,并为其提供实验基地40亩,使他的科研成果获得成功和大面积推广,并扩展到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份。
围绕引资项目和主导产业,努力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双城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双城市先后投资1800万元,在新城区建成占地面积75000平方米的职教中心,每年可培育500多名技术工人。近几年来,他们共为引资企业提供了近万名农牧业、工程维修、加工等产业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工人,这些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双城市还在农村全面实施了“富脑工程”,政府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围绕绿色特色种植、畜牧养殖、防疫灭病等农村实用技术,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全市每年培训农民都在10万人次以上。
经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一大批乡土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双城市主导产业“第一车间”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新胜村农民白雪飞积极参加青年科技培训,掌握了蛋孵化饲养技术,在新胜村办起了第一家鲜蛋营销部,在他的带动下,现在新胜村已发展蛋鸡65万只。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到2005年突破5500元,在双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今新胜村围绕蛋鸡产业发展营销、运输等大户750户,新胜蛋禽批发市场也发展成为“牵动全省、辐射全国、东北最大”的鲜蛋批发市场,市场日销售鲜蛋800吨,年交易额10亿元,辐射带动周边24个县市发展养鸡业。(作者:李爱国 崔柏)
(编辑:李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