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虎王:孙殿举
——记中国冰雪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孙殿举

图为龙江虎王:孙殿举 曲国志 摄
孙殿举,1945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现为黑龙江省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农民画协会理事、肇东画院专职画家、黑龙江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田园画会肇东分会会员、中国冰雪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 虎是一种体魄强健、形态优美、目光犀利的大型猫科动物,虎也被称为百兽之王,是威武、力量的象征。虎的威猛、神韵历来为人们所敬仰,是人崇拜敬畏的神兽。虎又称山君、大虫、於菟、寅客、封使君、斑子、黄公等。在我国,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来的绘画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着颇为显著的地位,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认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在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代表。佛家视虎为瑞兽,有护法镇宅、辟邪聚财、保平安之神威。人们习惯用“龙腾虎跃”、“虎背熊腰”、“将门虎子”、“虎头虎脑”、“生龙活虎”、“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虎虎生威”、“鹰扬虎视”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所以,无论上层社会或是普通百姓,对虎都情有独钟。 孙殿举自幼喜欢写写画画,成年之后尤其喜欢画虎。他笔下的老虎个个威风凛凛、逼真传神、形神兼备。“虎不惊人不面世”是孙殿举的艺术追求,为了实现这个艺术目标,他潜心作画,深居简出,极少参加各类书画活动。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一方面深入研究,汲取传统画虎的精髓,另一方面突破传统画虎模式,求新、求变、继承发展。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三十年如一日画虎从不间断。 多年来孙殿举通过对老虎的细心观察,临摹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借虎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予老虎以“人性”。其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内蕴深厚、呼之欲出。孙殿举画虎研究探索名家撕毛技法,结合自身画虎心得,总结了“画虎十要步”,在黑龙江画坛上独树一帜,也为中国画画虎技法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近年来,孙殿举的作品在国家级美术报刊相继发表,还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画廊和收藏家收藏。 中国画自古对虎的形象都有精细的描绘刻画,千姿百态,形神兼备,颇得人们的喜爱,源远流长,如殷商的青铜器纹饰,汉代画象砖的雕饰,以及敦煌、永乐宫的壁画都有虎的生动形象,近代更有许多以画虎而驰名的画家。孙殿举长期画虎摸索出来一种他自己的画法:“写实撕毛技法”。画动物,撕毛比较关键,即要画得像又不能刻板的像照片一样,缺少灵动,掌握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但画得多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做到行笔流畅、衔接自然、错落有序、疏密得当、浓淡相宜,确非易事,没有好的造型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下笔时总会觉得无从下手,撕出来的毛质薄且僵硬。孙殿举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应自己的毛笔,他喜欢用中楷兼毫作画撕毛,选用的笔力求弹力和柔软度适中,这样画出来的毛硬度和飘逸感都好。 他从实践中摸索画法,多观察现实中的自然动物,掌握他们的特点,回来后慢慢尝试。撕毛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数遍的细致刻画才能达到毛皮的质感。他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结合自己长期的构思与创作的草稿,先用兰竹笔以中锋勾出虎的五官,再用小红笔或小兰竹以淡墨将笔破开,再以散锋勾挑虎之结构及斑纹。他根据虎毛的长短、软硬之变化,大胆下笔,按毛的自然走向分出前后关系。同时注意笔墨的韵致分染眼圈、鼻子、嘴等部位。他还根据画面主体虎之风神状貌,配以清风、明月、巨泽、林莽等景致以深化画面之意境,凸现山君之情态。他画笔下的老虎呼之欲出是必然的。 孙殿举被称为是“龙江虎王”是当之无愧的。 (崔柏)
1999年9月画作《情系中华》在第一届《99跨世纪中日书画艺术经典》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008年画作《虎虎生风》荣获北京“迎奥运”书画艺术大赛一等奖。
2011年5月《早春》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首届《文武龙江》书画大赛一等奖。

黑龙江虎王孙殿举在他的画室中。 曲国志 摄

虎虎生威

山中之王

孙殿举画的虎

孙殿举画的虎与狼
|